任海平:大部制不能陷入改革怪圈

2013年03月11日09:42  海外网

  3月10日,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于众,不仅打出了一套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同步进行的“组合拳”,还特别强调,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。

  回顾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,以机构调整为主基调,涉及到的政府部门15个,减少了正部级机构4个,大刀阔斧,让人印象深刻。此次改革,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,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,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,表面看来,机构调整力度似乎并未达到社会预期。

  然而,事实上,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,这主要体现在职能转变方面。包括:五个“减少”,即减少投资审批事项、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、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、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、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;两个“改革”,即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;三个“加强”,即加强宏观管理、基础性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。鲜明的“加减法”,既彰显出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坚定决心,也显露出放权地方、还权市场、赋权社会的自我割肉的改革勇气。

 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着力点从机构精简转向职能的转变,主要源自对大部制改革认识上的更加深入。政府部门间机构重叠、职能交叉、政出多门、人浮于事的问题,已是多年痼疾。若单纯为了从部门数量上向欧美小政府看齐,就简单将权力横向转移拼接,将部门重新拆分组合,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,陷入“权力横向转移”陷阱,那样组建出的部门可能会是一个个权力过于集中、不受约束的“独立王国”。如果囫囵吞枣地进行大部制改革,可能造成“消化不良”,内设机构缺少整合,形成大而不合、山头林立的局面。

  大部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,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。如果转得慢、转得差、转成一阵风,会造成严重影响,不仅使机构改革前功尽废,重回“改革—膨胀”怪圈,更可能滞后整个改革进程,拖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发育。

  由此观之,政府职能的转变,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硬仗。该管的管住管好、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。革新体制、创新职能,官员是主角,但往往也是阻力。权力削减,将手中的权力下放到地方、外移给企业和社会组织,无异于自己拿刀割自己的肉,执行起来难免有人会打折;官随权走,换换牌子、挪挪位子容易,落实责任、恪尽职守却难;利随权增,权减利消,难保既得利益官员会从中阻挠……转变政府职能要想不沦为一阵风,不要改过去又弹回来,就必须入脑入心,久久为功,更要制度约束,成效问责。

  可以说,处在转变职能过程中的政府,如同正在脱壳的金蝉、正欲出世的胎儿,脱壳、出世考验的是自我革新的决心和勇气,而顺利度过襁褓期和虚弱期,则需要更大的毅力和动力。这种毅力和动力来自新一届中央领导“啃硬骨头”、“涉险滩”的改革决心,更来自期待改革深入、呼唤服务型政府的广大老百姓!打好打胜这场仗,政府才会“痛痛快快给办事”,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满堂喝彩。

  (作者为海外网评论员)

 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(www.haiwainet.cn)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分享到: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盛光祖:铁路职工不裁员车票按市场定价
  • 体育CBA-马布里28+10北京负山东 广东胜新疆
  • 娱乐贾斯汀比伯病愈出院与狗仔冲突互骂脏话
  • 财经货币供应量近100万亿 被指推高物价房价
  • 科技谷歌第二款可穿戴设备亮相:会说话鞋子
  • 博客铁路老职工:别了,铁道部 两会博客
  • 读书民国房价有多高:平民88年才能买到房
  • 教育八成身价超60亿富豪送孩子海外留学
  • 育儿3.8女人节-当妈后也做幸福的小女人